三、煤的燃尽特性研究 对于燃煤锅炉尤其大型电站锅炉来说,煤粉的 燃尽特性将直接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和运行经 济性。而煤粉的燃尽性能直接取决于炭粒的燃 尽,炭粒的反应速率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煤粉再燃技术是目前电站锅炉降低Nx排放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在一维沉降炉上进行了不同煤种、不同煤粉细度的煤粉再燃脱硝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挥发分的煤种在再 煤种及煤粉细度对炉内再燃过程脱硝和燃尽特性的影响
了解更多2006年9月27日 燃料分级燃烧低NOx技术采用超细煤粉作为再燃燃料,可解决由常规粒度煤粉作为再燃燃料而引起的未完全燃烧损失较大、NOx还原率低的问题.本文采用热天平和一维热态煤 2020年3月31日 特性与煤粉相比具有较大差异[3,4],其着火点更高 同时燃尽较差,为解决此问题,通常采取提高炉膛燃 烧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的措施,但这不可避免地使预热燃烧模式下半焦 NO 排放和燃尽特性实验研究 - 西安 ...
了解更多本文首先通过常规煤质分析(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分析等)对样品进行燃尽特性好坏的初步判断,并利用由煤质分析数据拟合得到的燃尽指数进行初步判定,进而利用热重分析仪进行试验,求出 2010年9月15日 加入添加剂起到助燃效果是提高煤粉燃烧效率的有 效措施之一.研究表明 添加剂对煤粉的助燃作用 主要有:(1)降低煤粉的着火温度 使煤粉提前着 火[2] 延长煤粉在风口回 天然矿物添加剂对高炉喷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 USTB
了解更多2024年1月10日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单颗粒煤粉燃尽模型,该模型以孔隙体积修正来拟合不同燃尽率的多种煤种的密度比和直径比作为理论基础。 利用米氏理论计算焦作煤颗粒 2008年9月4日 烧技术就是从改变煤粉自身的粒度来改善煤粉的燃 烧特性,提高它的燃烧效率,完善其燃烧性能.本 文主要是通过热分析方法研究煤粉粒度对燃烧机理研究论文 超细与常规煤粉燃烧动力学特性及计算分析 - cip
了解更多摘要:. 对冷水江和斗笠山两种煤粉,采用热天平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分析了煤粉样在不同细度下的着火特性,燃烧特性,燃尽性能及动力学参数,给出了反映煤粉燃尽性能的综合判别指数Hj并进行 2015年3月25日 研究结果表明:煤粉在富氧燃烧条件下的燃尽慢于空气燃烧; 富氧燃烧条件下, 煤焦与. 的气化反应会导致煤焦表面对. 的化学吸附,进而导致氧元素释放速率减慢; 高氧浓度条件 富氧燃烧条件下煤焦的燃尽特性 - ResearchGate
了解更多2020年2月6日 对煤粉燃烧NO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Ox排 放量随着燃尽空气喷口位置和煤粉 燃烧器喷嘴之间 距离的增加而减少。Fan等[23]利用一维电加热沉 降炉进行了煤粉燃烧空气分级试验,结果显示随着 空气分级程度的增加,NO ...2016年6月15日 可忽略,由此说明加入的生物质燃料使煤粉的燃 烧更彻底。主要是由于生物质中挥发分的含量远 远高于煤粉,燃烧过程中,大量的挥发分促进了 煤粉的燃烧。3 结论 (1)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可以改善煤粉的 着火温度、燃尽温度、综合燃烧指数等燃烧特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了解更多2020年6月14日 着火温度Ti:煤粉粒子或煤粉气流开始着火燃烧时的温度,为着火温度。 着火的显著标志就是反应系统的温度一阶跃升高。 着火指数FI:制取200× 400目窄筛分煤粉试样,使煤粉高度离散地缓慢通过炽热的试验炉膛,取能使煤粉颗粒着火的最低炉膛温度为煤粉颗粒的着火指数。2020年3月31日 特性与煤粉相比具有较大差异[3,4],其着火点更高 同时燃尽较差,为解决此问题,通常采取提高炉膛燃 烧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的措施,但这不可避免地使 得NOx 排放增加。因此,如何实现半焦高效燃尽的 同时保持低NOx 排放,是研究的难点。预热燃烧模式下半焦 NO 排放和燃尽特性实验研究 - 西安 ...
了解更多2014年10月31日 在实际电站运行中,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降低就是提高煤粉的燃尽特性。它与锅炉的安全、经济、环保运行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广东某电厂来煤的实际情况,实验煤种由煤1、煤2、煤3、煤4四种单煤组成。 本文研究目的是确定它们之间有代表性 ...根据数据,发现低灰分和中灰分煤粉中浸渍过K2CO3催化效果比较明显,具有比较价值,浸渍过K2CO3催化剂的低灰分和中灰分煤粉燃烧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燃烧温度及燃烬温度变化,并且煤粉中矿物的存在也促进了着火和燃烬速率,由于低灰分和中灰分矿物含量不催化剂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 百度文库
了解更多2010年9月15日 煤粉的挥发分释放特征指数D和煤粉的燃尽特性 指数Cb 使最大燃烧速率前移至挥发分着火燃烧阶段;里领石灰石和方解石 则相反.同时 动力学计算表明:大贵白云石、荣富镁石和东燃镁石使煤粉的活化能分别降低10∙4%、14∙5%和10∙7% 对煤 ...粉煤是指粒度小于6mm的煤。粉煤粒度是粉煤燃烧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粒度大小显著地影响其燃烧火焰的温度、燃烬度和NO二的排放量。随着综采水平的提高和下组煤开采比例的增多,粉煤含量不断增加,加之长途运输,到达用户手中的原煤有相当一部分是粉煤,从而导致块煤供不应求和大量粉 粉煤_百度百科
了解更多图28 神华煤粉在(SH50-0.27-CO2-1573 K)工况下的实验结果:NO累积百分比与时间和燃尽率的关系。 (57) 图29 不同燃烧气氛下的煤粉燃烧特性(上图为着火时间,下图为燃烧持续时间比率)。 (57) 图46 从文献[28]中截取的关于HCN和NH3的沿程浓度变化2014年8月18日 ⅡDL,T1106—2009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进行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的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不同煤种的结渣特性和燃尽率的一维火焰炉测试。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 豆丁网
了解更多2019年7月26日 型,以模拟电站锅炉中多燃烧器喷口送入煤粉燃烧 的效果。在改进的试验炉上研究了掺烧方式及配风 量对混煤燃烧的着火和燃尽特性的影响,改进前后 的试验炉入口端喷口布置及横截面如图2所示。 (a)改进前喷口布置 (b)改进后喷口布置 (c)改进后炉体2014年6月16日 研究变量对喷吹煤粉燃尽率的影响时,模拟区域应同时包含直吹管、风口和回旋区. 关键词:煤粉;燃烧;风口回旋区;气固流动;操作参数;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F5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14)02—0273—07 ...回旋区内喷吹煤粉燃烧行为的数值模拟
了解更多6)燃尽温度Tf,℃。定义煤粉失重百分比达到85时刻所对应的温度,表示煤粉热解结束不再发生反应的温度时刻。 根据实验结果及上述煤粉热解特性指数的定义计算可得,煤粉热解特性指数见表2。李庆钊等研究发现提高O2 浓度对O2/CO2 气氛下煤粉的燃烧特性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对残焦燃尽过程的改善。 Liu H、Klas A等研究发现将氧体积浓度提高至30%左右可获得与空气气氛下相 当的燃烧特性。 (2)煤粉密度:富氧燃烧技术 - 百度文库
了解更多2015年3月25日 : 富氧燃烧条件下煤焦的燃尽特性 以看出煤粉在 气氛下燃尽程度要低于 氢元素的释放要明显快于总的可燃质失重率。气氛。 这与文献 的研究结果 ...2021年8月19日 分布对燃尽率的影响,以避免磨煤成本的浪费。 本文针对燃用低挥发分贫煤的300 MW 机组四 角切圆锅炉,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低挥发分贫 煤掺烧位置、掺烧比例及煤粉粒径对炉内燃烧过程 及焦炭燃尽率的影响,为低氮燃烧模式下低挥发分数值模拟研究 - 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个人主页平台
了解更多2020年5月27日 第二节 煤粉气流的着火和燃烧 一、煤粉的燃烧过程 煤粉的燃烧过程如下:煤粉受热,水分析出,继 续受热,绝大部分挥发分析出,挥发分首先着火, 引燃焦碳,并继续析出残余的部分挥发分,挥发 分与焦碳一道燃尽,形成灰渣。煤粉细度对燃尽率的影响的研究 • 煤粉细度变化对燃烧特性影响的试验条件见表3 煤粉细度对燃尽率的影响的研究 随着煤粉粒度减少, 即煤粉细度R 90 由20%、10% 减小 到5%, 飞灰含碳量 由7. 71%、6 . 22%降低到0. 45%。 可见, 当煤粉细度 R90 为5% 时, 煤 粉煤粉细度对燃烧的影响_百度文库
了解更多利用热分析法研究了大贵白云石、荣富镁石、东燃镁石、里领石灰石和方解石五种天然矿物添加剂对无烟煤燃烧过程的影响.考察了着火温度、最大燃烧速率、挥发分释放特性指数和燃尽特征指数等燃烧特征参数,求出了反应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实验结果表明:大贵白云石、荣富镁石 2023年5月31日 DL/T 1106规定了进行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的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DL/T 1106适用于不同煤种的结渣特性和燃尽率的一-维 火焰炉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不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DL电力标准】 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了解更多2011年7月29日 我国燃煤电厂普遍面临煤质变化大、燃烧效率低、煤耗高的问题,正确评价煤质和预测煤粉燃尽性意义重大。依据电厂锅炉实际燃烧状况,基于工业分析和煤岩特征的两类燃尽 性评价指数表明,工业分析中的挥发分、内在水和发热量,以及煤岩 ...2017年6月17日 本标准规定了进行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的 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煤种的结渣特性和燃尽的一维火焰炉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放通过不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DLT 1106-2009 煤粉燃烧结渣特性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 ...
了解更多2022年11月1日 数值模拟中使用了本团队前期开发的多相介质非灰辐射特性模型来预测介质的辐射特性:采用全光谱相关 k 分布 (FSCK) 模型计算气体-碳烟混合物的辐射特性;采用基于颗粒燃尽度的辐射特性模型计算未燃尽炭的辐射特性。
了解更多